9999js金沙老品牌





      当前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经营范围
      • 工程总承包
      • 建筑技术研发
      • 房地产开发
      • 文化传媒
      • 电力工程安装
      • 金融投资
      • 工程项目咨询与服务
      • 油品销售

      行业资讯

      电力后工业时代三部曲

      2018-07-13 14:31:56

      近日,相关媒体报道,全国已有316家售电公司注销 ,50多家营业执照被吊销 。根据广东电力交易中心2017年年报数据,这个数字近似于广东一省所有的售电公司都没了 。

      短短三年,风云变幻。

      售电“退潮”只是电力工业经历多年改革的冰山一角。每一轮改革对电力行业的震荡要比其表面上的业务重构和价格变化来得深远。

      “整个电力行业在经济社会中都是成本。”一位资深能源经济学的教授在一次讲座休会间隙闲聊时斩钉截铁地说。站在他身旁的有电力行业资深研究者,有年轻人 ,也有发电、电网从业者,大家或是频频点头,或是苦笑 ,又或是沉默不语。

      这个小场景正是发生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的要求之时 。

      电力行业并不是一出生就被放置在“成本侧”的,至少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它会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之一 。

      30年前的中国,电力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以最早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广东为例,缺电是各级政府的心头之痛,80年代初 ,广东电厂总装机容量仅350万千瓦,年供电不足160亿度 ,人均电力在全国平均线以下,加上改革开放后,大批海外加工业转移到广东,致使供电日益紧张,甚至“停四开三”。

      哪怕是如今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电力项目,上到国家,下到市县 ,都全力以赴。

      最先成为支撑的煤电在发展早期享受了技术引进 ,与国际先进燃煤企业合作培训人员等各种投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电力作为一种工业门类 ,也很快“逆袭成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秀的历程。

      不少资源大省,如山西、云南,以及粤东西北等地,都曾把电力作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予以大力开拓,甚至时至今日,还有小部分地区的煤电仍然是当地GDP数一数二的贡献者。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这一代电力人已经相当清楚,经济发展迎来了速度与质量的转轨,电力行业 ,尤其是煤电,也从成熟走向衰老 ,独立经济产业的属性逐渐弱化 ,朝着“服务业”和“成本端”走去。

      “既然是成本 ,那必然是要合理控制的 。”当时,在教授给电力行业下完定义之后,一位旁听的从业者说。

      他们当然清楚,太好的日子 ,不存在的。

      纵观新一轮体制改革中的价格机制变化,先是对电网的输配电价改革,再是现货市场开锣前对发电成本的测算,正是一轮又一轮“成本挤水拉锯战”。电力行业对此也逐渐接受,而今最为担心的是能源供应结构变化 ,系统运行要求也随之改变 ,但在降成本大旗下 ,新增的付出难以得到合理补偿,或是补偿严重滞后。

      “从来没想过都是国企,相互之间还能‘厮杀’成这样 。”在2017年年底广东长协签约期间 ,一位资深从业者曾感叹。

      本轮改革对电力行业的最新冲击就是带来了发电、电网以及相关社会资本对负荷的争抢 。这是这个行业从出生到现在从未经历过的。

      十六年前如果去问电力从业者,怎么竞争 ,许多人都会觉得想多了。2002年之前,电力工业是这样的:发输配售一体化 ,高度垄断、高度集中。用户求着,政府捧着,自己安稳着。

      2002年5号文的“厂网分开 ,竞价上网”开始改变电力这种“优渥”的生活条件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法律顾问陈宗法近日撰文提到,新生的五大发电集团犹如“五虎下山”,谁都不甘落后,从电力 、煤炭资源到装机规模、煤炭产能,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从基本建设造价到生产运营成本,从电力 、煤炭市场到资本、人才市场,从新建项目到并购重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

      争抢供应的结果是,“电荒”问题得到充分解决。但因长期没有与负荷端形成良性互动,以投资扩张“论英雄”的决策机制下,又遭遇了新的问题——过剩 。

      在电力企业对产品销路一筹莫展的时候迎来了9号文 。截至目前看来,特别是对燃煤电厂,它几乎终结了以往只要项目获批,分配到利用小时数就高枕无忧的时代。

      当然,有一些发电企业似乎“逃过一劫”。

      “折腾了一圈儿,最终还是不用进入市场了。”核电企业从最初被列入广东市场,到签下第一个年度长协大单,再到悄声无息地退出,仿佛就在一瞬间。到了2018年初,对电力市场进行过一番研究的团队也散得差不多了。在一次闲聊中,团队的负责人显得有些落寞:“我们为别人培养了市场人才。”

      但几乎所有从业者都认定,即使不在狭义的电力市场里,电力行业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竞争是躲得过初一 ,躲不过十五——旱涝保收的日子难以再现。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两轮改革中的“战场”位置发生了变化,但令他们困惑的是,“蛋糕”并没有做大 ,抢到的用户也随时会走 ,天地广阔,竟无法落脚 。

      “大的项目找不到,太小的又不成气候。”一位央企发电的从业者在一次综合能源发展论坛上说 。

      各大能源企业提出从电力供应商转型综合能源服务商,至今也已经有些年头,但要让一出生就扑在大工程上的大企业像跟保险单一样围着用户转,难度并不小。这种难度体现在难以从供应思维转为服务思维,也体现在决策机制中。同时 ,他们也常常与电网企业比较,无论是从业务还是从人员分配来说 ,发电可以延伸到用户侧的“触角”太少了。

      如果说发电企业相较电网来说,难以“顺手”开展诸如新建增容、设备代维、电能质量管理等“细活儿”,供应模式的转变总不能放过。

      陈宗法在其文章中列举了一系列“新业态”:如清洁热源供热 、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蓝色海洋纳米发电,分散式 、低风速与海上风电,光热发电 ;氢能 、充电桩、电能替代 、天然气水合物、大容量储能、智慧能源项目、综合能源供应与服务;分布式能源、配售电业务 、微网 、泛能网、能源互联网等 。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还是在供应端发力 ,但应是以用户为核心展开的供应。属地化、精细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以往规模化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会持续加深与具体用户在资产,或者股权层面的合作 。

      不管电力市场进程如何 ,电力行业不断亲近用户的大方向不会变 ,也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增量,持续发展。

      多位业内人士说 ,即便售电当前失落频现,长期来看,也算是不少电力企业的一剂苏醒针。据了解 ,售电业务已进入“重组并购”期,也许将来他们不再以售电为主攻业务 ,但潜力股同样有机会创造“后售电时代” 。



      关于9999js金沙老品牌 | 新闻中心 | 工程案例 | 品牌理念 | 反馈留言 | 联系我们




        XML地图